为助力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长春市文旅融合的发展,提升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联合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开展长春建筑文化传承与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系列主题活动。9月8日—12日,一场题为我眼中雕塑公园的“光”与空间——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三年级博物馆建筑认知调研周活动如期举行。本次调研周活动由吉林建筑大学与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精心策划的第二项系列活动,不仅是建筑与规划学院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迈向新高度,同时以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为平台,大力向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性尝试。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作为一处集艺术、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独特景观,以其丰富的雕塑作品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遐迩。在这里,每一座雕塑都是艺术家们灵感的结晶,它们或抽象、或具象,以不同的形态诉说着关于美的故事。而当这些静态的艺术遇上动态的光影变化时,整个空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
尤其是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内的四大博物馆建筑(长春雕塑博物馆、长春雕塑艺术馆、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魏小明艺术馆)在“光”与“空间”的设计上各有匠心,它们共同构筑了雕塑艺术展示的独特氛围和体验。程泰宁院士设计的长春雕塑博物馆利用天窗和立面缝隙精准捕捉不同朝向的自然光,光影随时间移动而变化,塑造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光雕刻形体,空间承载情绪,在行走中感受“时光的雕刻”;长春雕塑艺术馆由著名建筑大师陈世民设计,建筑依坡地而建,墙面为大面积落地玻璃幕,流畅的曲线与直线完美结合,充沛的自然光穿过通透的玻璃墙面引入室内,随着时间的变换在雕塑表面流动,营造出沉浸式的“光影互动”;由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设计的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通过聚焦性的灯光和主题性空间,致力于呈现地域文化的纯粹性与震撼力,突出非洲木雕的质感和肌理,完整呈现非洲马孔德木雕艺术,营造神秘而热烈的“光的聚焦”;魏小明艺术馆通过灵活多变的光和复合空间,试图还原艺术家的创作语境,提供一种更亲切、更生活化的艺术参与感,体验光对不同空间的诠释,“灵活多变的光”是多样性与适应性的统一。
此次调研活动由三年级教师团队带领2023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参与,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游览,更是一次深度的专业探索之旅。学院特别邀请了多位雕塑公园的专家参与指导,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作品中蕴含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并就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宝贵意见。此外,专家们还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思维,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品。
建筑与规划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次选择在世界雕塑公园开展教学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希望通过此类跨学科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未来的建筑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举行的光与空间的三年级博物馆建筑认知调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正是这样的环境,不仅为吉林建筑大学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践平台,它不仅让学生们收获颇丰,也为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此次活动试图提升长春市雕塑公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力,打造吉林建筑文化宣传高地,推动我院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增强学院在城乡规划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2025年9月16日
撰稿人:李冰
初审:宋义坤
复审:张广平
终审:赵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