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我院联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长春中轴线的保护实施建议”主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2025年10月11日下午,为推进建筑学博士点申报工作,强化历史遗产保护方向建设,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联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长春市雕塑园,成功举办“长春中轴线的保护实施建议”主题研讨会。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黑龙江省及辽宁省等多地规划、建筑、文化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长春中轴线的历史价值、保护策略与未来发展路径。

undefined

undefined

图1 会议现场

会议由清华同衡规划院党组织书记、院长恽爽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张杰进行了引导发言,指出长春作为近代城市规划的典范,其中轴线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呼吁社会各界增强文化自信,系统挖掘其规划遗产。13位与会专家围绕“长春中轴线的空间烙印”史料展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以下按发言顺序列举)。

undefined

undefined

图2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学院特聘院长张杰进行引导发言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赵宏宇

赵宏宇院长分享了团队研究发现,指出长春的城市规划在百年前就已体现出卓越的生态智慧,例如通过科学的测绘和地形利用来引导地表径流,其理念与现代海绵城市不谋而合。他强调,这套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防灾能力远超现代标准,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并提出应更多从学术价值和工程技术应用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这段历史价值。

吉林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亮

王亮院长详细介绍了长春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历史沿革,指出长春作为丘陵城市,其地形起伏有效避免了长直轴线的单调感,增添了景观韵律。“满洲式”建筑设计特点对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前新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延续和创新这些历史建筑风格,使其与现代城市功能相融合是重要课题。

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孙守东

孙守东总建筑师提出,对于部分历史价值较弱的建筑,应着重发掘其与市民日常活动的关联价值。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关系处理不当,是导致历史街区“大而无当、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并以具体街区管理为例,指出现有管理中存在缺乏明确功能定位和商业规划的问题,建议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其与市民生活的互动与融合,激发街区内在活力。

吉林省吉规城市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欣伟

刘欣伟董事长认为对长春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他强调,在长春城市转型时期,更需要研究城市内在发展逻辑,找到历史锚固点,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他特别建议应进一步延伸研究视野,深入1945年后的中轴线历史研究以获得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长春市经研中心主任、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刘延松

刘延松院长指出,在长春市规划实施中,尤其是中轴线延长部分的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要形成统一的保护认识,发挥高校理论优势,进一步深入发掘和认识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他提出实施策划前置的理念,即根据未来功能的策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而非为修而修。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必须探索合理的经济模式和运营机制,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开发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使历史街区具备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刘东亮

刘东亮院长分享了黑龙江省在运营历史文化名城方面的经验与体会,包括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历史街区活化利用。他特别介绍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黑龙江省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案例,为长春提供了宝贵的跨区域参考。他强调应注重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呼吁多元共治、多方共同推动中轴线的保护实施。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马哲

马哲副院长提出,应从历史教育和警示意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伪满时期建筑价值。他建议借鉴长春经验,将分散的历史点串联成线,实现从单个街区保护到整体规划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梳理,将历史保护与数字孪生城市相结合,并强调应充分考虑公众参与性和现代生活习惯,使历史保护成果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云英

张云英院长强调了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反对大拆大建的粗暴做法。他特别指出管理单位在历史建筑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并对长春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前瞻性表示赞赏。历史文化街区只有用起来才有生命力,应依托中轴线开展区域统筹管理,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同时也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投资运营难题和宣传不足的问题。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曹辉

曹辉总建筑师高度评价了长春中轴线相关研究工作对城市历史信息读取、城市可识别性、城市空间营造、市民身份认同、城市韧性与效能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加强研究成果与未来实践紧密结合,以人为核心打造场景,系统发掘节点价值,并通过中轴线进行有效串联,提升城市活力,可考虑适应时代特点,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公众对长春历史的了解,提高城市影响力。同时,建议根据新形势、新特点,重视投资运营模式创新,确保项目的实施落地和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立鹏

张立鹏董事长对比了沈阳和长春的近代历史发展,介绍了沈阳中轴线的规划思路和保护经验。他以两座塔串联中轴线、以沈阳站为中心的放射路网为例,阐述了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实践路径,并指出城市遗产保护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将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使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城市发展。

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 马成宇

马成宇处长提出了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个系统性思考:一是明确保护责任主体,二是强化战略层面管控,三是科学制定并统一保护标准。他强调,历史街区保护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是对历史风貌、生活习惯和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再现。

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栾立欣

栾副局长在发言中回顾了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个阶段:漫长申报期、解决问题期及当前探索期。他强调保护需结合资金投入与切实行动,并指出运营活化、责任落实及保护标准是当前核心挑战。同时,他表达了将人民大街打造为“百年百里”中轴线的愿景,希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时代精神,并呼吁各方专家继续提供支持,共同推动东北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张杰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深刻见解,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他再次强调,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需要政府、高校、设计院所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次研讨会作为“长春中轴线上的空间烙印”史料展的深化与延伸,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专家不仅肯定了展览在学术上的重要价值,更对长春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会议达成共识:未来的保护工作应超越简单的复原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让历史街区和中轴线真正成为市民愿意亲近、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初审:姜 雪 尹若竹

复审:赵宏宇

终审:赵春雷

版权所有: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5088号逸夫教学馆            邮编:130118          联系电话:0431-8456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