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9学5讲”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地走访中厚植文化保护意识,感悟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脉与时代价值,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传承历史基因、践行文化使命,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担当的新时代建筑人才。建筑与规划学院于2025年4月28日—5月27日组织开展“凝固的时光·北国记忆”——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调研实践活动。
本次调研实践活动聚焦于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地的著名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包括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馆、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沈阳故宫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方式,对这些历史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01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远东建筑明珠的前世今生
历史坐标:始建于1907年,从沙俄随军教堂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哈尔滨从渔村到都市的蜕变,是中俄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建筑密码:
空间布局:东西向拉丁十字平面,主穹顶(洋葱头造型)统率四翼帐篷顶,形成庄严的主从式构图;
材料工艺:清水红砖墙体搭配响铜乐钟,内部穹顶彩绘与吊灯交相辉映,展现俄式建筑的雄浑与细腻;
保护挑战:自然风化(砖石腐蚀)与人文影响(游客荷载)双重压力下,需平衡“原真性保护”与“活态利用”。
创新建议:通过数字化建模(如三维激光扫描等)留存建筑数据,引入“微环境调控系统”保护壁画,打造“建筑艺术 + 冰雪文化”体验场景。

02
伪满皇宫博物馆:
殖民记忆的在场叙事
历史镜像:作为日本侵华傀儡政权的宫廷遗址,建筑群融合中、日、西风格(如缉熙楼中式外观与日式内饰),外围993米宫墙附11座碉堡,是殖民统治的物质证据。
保护痛点:
物理损伤:货车撞击导致宫墙结构受损,木质构件腐朽、涂料褪色;
价值阐释有偏差:部分游客聚焦建筑美学,忽视其历史批判性;
功能闲置:部分伪满建筑因转型困难荒废,与周边物流区形成冲突。
解决方案:
技术赋能: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墙体,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环境数据;
叙事重构:开发“殖民历史批判”主题展览,通过 AR 复原历史场景强化警示意义;
社区联动:迁移周边物流企业,打造“历史教育 + 文创孵化”复合空间。
03
沈阳故宫:
满汉文化的时空对话
建筑史诗:
布局智慧:中轴线上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顶)、崇政殿(皇权象征)与东路“北斗七星”状十王亭(八旗制度缩影)并置,体现政治秩序与宇宙观的融合;
工艺传承:抬梁式结构抗震性能卓越,琉璃瓦烧制工艺传承清代技法,文溯阁“黑瓦绿剪边”形制隐喻“以水克火”的文化理念。
活化实践:
教育浸润:与学校合作开发“故宫里的建筑课”研学项目,通过斗拱拼装、琉璃瓦拓印等体验传播传统技艺;
数字破圈:推出VR“虚拟东巡”体验,观众可“穿越”至皇太极即位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
初审:臧泉智
复审:高晓光
终审:赵春雷